|
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的编辑们想在助残日期间,搞一个残疾人题材的电影展播,体现这个行业对残疾人士的关爱。他们亲自来到我单位,征求同仁意见。其中有一个问题是“你看过哪些残疾人题材的电影?”“残疾人题材的电影是不是对你很有激励作用?”
我绞尽脑汁想了半天,只想出本《阿甘正传》。
又想了半天,再想不出别的片子了,我脑子里转来转去的都是那些好玩的,好看的,还有奥斯卡大片。当时看完之后,给我带来开心,也给我激励,更让我感悟。可是,里面有没有残疾人呢?是不是残疾人题材的电影呢?我看《阿甘正传》的时候,我把他当残疾人来看了吗?几乎没有。我并不觉得它是纯粹的残疾人题材的电影。我觉得我在看一个故事,一个“人”的故事,一个“人”的生活和生存的故事。
我突然就想到,为什么要区分呢?为什么一定要区分残疾人和健全人呢?残疾人和健全人有不同吗?
我理解电影频道的编辑们,他们在完成自己的工作。
但是我想说的是,如果在考虑的时候,一直把残疾人和健全人割裂开来,恐怕无助于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。
想一想,首先是什么?首先是“人”,然后是“男人、女人”,然后是“中国人,外国人”,再然后才是各种特征。。。特征是什么?是胖、瘦怎样做才能预防湿疹发生、高、矮等等,残疾也是特征之一。
而我们的情感,追求,欲望。。。不是跟大家都一样的么?只不过这个残疾的特征,带给我们一些障碍,让我们在行进的途中面对更多,更多的坎坷也有了更多的领悟,更多的努力也会有更多的回报。
写了一本书《五体不满足》的日本电视主持人乙武洋匡,他坐在轮椅上,没有手,也没有脚。在他的书里,他非常骄傲地告诉大家,他曾经是一个篮球队的队员。对一个没有手和没有脚的残疾人士来说,他怎么会打篮球呢?他告诉我们,当他选择去打篮球时,他的教练说,“好的,你来吧”。他的同学说,“太好了,欢迎你来”。没有人想:“他没有手,没有脚,怎么才能打篮球呢?”大家只是想,“他来打篮球了,我们怎么样让他学会打篮球,成为我们的队友呢?”结果,经过无数次练习,比别人多一倍的练习,以及和队友们的不断磨合,乙武洋匡就像美国NBA著名的篮球运动员“小个子”一样,成为当时学校篮球队里非常著名的人士。他有了更多的故事和体验,也有了更多的朋友。
英国的布伦基特是第一位带导盲犬进入议会的议员。他49岁任教育大臣,54岁当上英国内政大臣,2004年因绯闻辞职。据报载,布伦基特的同事认为,这名童年遭遇不幸的残疾人能够成为政坛要员,完全要归功于他的诚实、自信和对工作的极度渴望。
所以,大家不是都一样么?命运其实非常公平。有所失,必有所得;有所得,必有所失。 |
|